无锡亚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: 首页 >>文章视点 >>精益生产/TPM |
咨询的春天到了吗? |
咨询的春天到了吗 新闻来源:51报告在线 2008年的冬天来得很突然,一场飘雪预示着寒流的袭来。在这个寒冷的季节,人们不仅仅感受到是外界的温度,更深层次的寒冷来自经济环境。由美国次贷危机多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,业界一片惊呼:“冬天来了!”。 一时间,寰球共炎凉,中国的企业也并不是处于世外桃源,同时也在感受来自彼岸的寒流侵袭,千方百计寻找足以让自己抵御寒冬的“棉袄”。 每一次危机的背后,总是潜藏着新的希望,适者生存的真理永远是不会被改变。当中国的企业清醒地认识到危机来临的时刻,单单是靠着企业自己的能量不足以支撑下去的时候,他们希望能够找到帮助自己的朋友来一起“抱团取暖”。从产业格局来看,很多企业形成了优势互补,你终有我、我中有你。与此同时,企业的目光投向了企业之外,寻求新的智慧资源,咨询业便成为关注的焦点。 然而,咨询公司真的就会拿出让企业过冬的救命良药吗?咨询公司真的能拿出适合企业的最佳解决方案吗?面对这样的责问,中国的企业和咨询业都很难有百分百的信心和决心。面对而今鱼龙混杂的咨询界,真可谓雾里看花,很多企业管理者都有了这样的认识:中国的咨询业从来不缺少巧舌如簧的营销大师,他们本着实用主义去做单子,而不是真正去实现咨询的价值;而满腹经纶且能够做到知行合一,敢和企业较真的专家和咨询,真的比熊猫还要珍惜。因此,企业花了真金白银得到是一大堆理念和工具,让企业有着“食之无味、弃之可惜”的鸡肋的感慨。 因此,企业要想找到望眼欲穿的“外脑”也绝非易事,这样的难度不啻于在鱼目混珠的咨询行业中去分辨真正的珍珠。那么用企业是以怎样的目光去审视咨询业,咨询业的价值究竟在哪里?这个冬天也在敲响了咨询业的警钟。 态度:摘下权威和专家的桂冠 知行合一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中国企业开始高度重视咨询,这是一个好的开始,这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所迈出有益的实践。当企业开始发现自己所存在短板的时候,迫切需要引入咨询公司来帮助尽快弥补这块短板。本着缺什么就补什么的理念,企业迫切希望引入咨询公司来解决问题,然而面对企业管理方面的营养不良症状,咨询公司将先进的理念、模型、工具和方法一古脑塞给企业也是不解决问题的,咨询业更应该考虑是如何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来解决问题。试想如果是一个饥肠辘辘,处于垂危状态的病人,让他整天吃鲍鱼海参,不仅不能解决营养不良问题,恐怕没有治好,反倒治得更糟。 中国的咨询业主要有几类咨询公司: 第一类咨询公司:纯正洋血统的“狮子”。最早将咨询理念真正带到中国就是带有完全“洋血统”的外资咨询公司,例如凯捷、麦肯锡、美世、翰威特等等一大批来自国外的咨询巨鳄,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模式、工具和方法,的确让中国的企业耳目一新。最开始的时候,中国企业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外来的“洋和尚”的身上,然而再优秀的工具成败的关键是使用工具的人和环境,如果使用不当,肯定会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闹剧。当麦肯锡在实达公司咨询方案折戟沉沙之后,于是就有了外国咨询公司是否能够克服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疑问。 第二类咨询公司:中西混血的“海龟”。当外资的咨询公司意识到咨询业的本土化,于是一大批在国外镀金的学者、专家便成为咨询业舞台的主角。有时候,当一接触这些咨询公司的时候,很多公司都是在某位大师光芒的庇佑之下,往往竭力宣扬自己就是哪位大师的嫡传弟子、关门弟子、大中华区唯一代理人等等之类,总让人有一种拉着虎皮做大旗的感觉,他们对于国外优秀管理理念、模式的理解,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,很少在实践中去验证其先进性和科学性,这样的咨询师和咨询公司是典型的唯工具论。 当在很多招标会、论坛和演讲场合都会接触到很多的咨询公司和咨询师,经常会听到哈佛、牛津等一串串令人眩晕的名校。然而,最让人费解的是这些咨询师总是喜欢带着权威和专家的头衔,而其在国外、国内的企业历练过的经历几乎是一片空白,更别说能够成为国外优秀企业的管理层。这里想起一个朋友经常说的话:“如果你在企业没有被别人骂,也没有骂过别人,就不要谈什么是管理”,简单朴实的话语当中的确有其必然的道理。 中西混血的专家,更多是务虚主义进行到底。许多的咨询方案的产生基本是流水线作业,前期的调研和方法基本上成为的作秀和赚取更多酬金的途径而已。而且有的咨询公司连最起码的道德准则都没有,往往过份地夸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,有时候咨询是总是愿意把自己当作大师,在企业做咨询的时候,为了拿下这笔单子,唯工具论至上,宣扬成为无所不能、战无不胜的利器,洋洋洒洒举出了很多的例子都在证实这样的道理,只要用了这样的工具,只有成功没有失败。 对此笔者不以为然,管理没有绝对成功,而只有相对的成功,任何新生的事物在新的环境成长最重要是考虑生存的环境,在浩瀚的沙漠中绝对不会种出一片椰林。当企业引入了平衡计分卡项目以后,当项目进入了关键期后才发现,企业文化、实际环境、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很多障碍。当然工具是好的工具,但是出现了问题的时候,咨询公司却认为这不是他们的责任,于是项目的结果也可想而知。 第三类咨询:本土派的“土狼”。一些来自于国内知名院校的精英复制了这样的模式,来自北大、人大、清华等精英组成了中国咨询的方阵,将学院派文化弘扬到底,很多咨询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却越拉越大,往往咨询公司给企业感觉就是闻其名如雷贯耳,看其行似曾相识,究其果甘苦自知,很多时候是在花钱买教训。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,如何跨越这道横亘在企业与咨询公司面前的沟壑?咨询公司首先应该解决是态度问题。咨询师应该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一下,不要以为企业管理者都是什么也不懂的“傻子”,千万不能以权威和专家自居,一上去就故作神秘,拉大与企业的距离,拿出一些陌生而复杂的工具和方案,让企业产生了神秘感和恐惧感,这无疑是自欺欺人的行径。 咨询师和咨询公司要想真正为企业所接受,应该坚持从实践中来,到实践中去的原则,企业需要是顾问式的咨询专家,真正了解企业、懂得企业,是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同路人,而绝对不是在一旁指指点点的外来人。 行为:不要告诉是什么? 而应该关注为什么和做什么? 咨询业到底要给企业带来什么?绝对不是尽善尽美的解决方案,也不是一场自上而下的企业运动。咨询公司最终应该关注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和根基,应该拿出最简单、有效的方案,解答为什么出现问题,怎么样做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。 当讲到这里就想起了培训时候经常讲的一则故事: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,于是开会讨论,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。所以它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來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。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,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。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,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,决定一不做二不休,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。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,“你们看,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?”长颈鹿问。 “很难说。”袋鼠说∶“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!” 正如这则故事所讲的一样,在企业其实很多管理者都是这样,只知道有问题,却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根基。企业寻找咨询公司解决难题,咨询师不是要告诉加高栏杆等问题,而是应该找到问题的关键和核心。由于很多咨询专家没有在企业里面打拼,管理经验少只有少,看问题也只是停留在表面。所以就像故事里面讲得那样,咨询师始终在围绕“是什么”再寻求一个个理论上的佐证。企业不关心“是什么”的问题,企业更加想知道“为什么”和“做什么”,当管理出现了问题,不管是哪类的问题,还是哪方面问题,他们更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了以上问题,那么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彻底解决问题。就是这样简单的问题也正是考验了咨询公司的能力。 笔者在企业文化界混迹多年,也非常了解企业文化咨询的情况。目前绝大多数的咨询公司都是关注企业文化是什么的问题,沉醉于企业文化塑造与建设,咨询公司所提供给企业就是文化手册、文化理念等产品,总是在做附庸风雅、锦上添花的事情,归根到底许多的咨询公司根本就不了解真正的企业文化。 企业文化管理本身就是管理,是更高层次的核心管理和系统管理;通过探求企业的发展基因、现在发展动力和未来发展动力,进而探求企业的本质,巩固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;不仅关注管理问题,更关注管理问题背后的问题并致力解决。 企业文化管理确立组织运行的价值核心,从企业最关键问题入手,通过组织架构、人力、制度与流程的调整,强力牵动组织变革,深刻影响员工尤其是管理者的行为变化。 咨询公司应该将根据战略转型和变革需要、寻找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、系统解决问题、文化的传承和清晰(解决企业快速增长带来的优秀企业文化被稀释和异化问题)、企业文化提升(深入到企业管理各层面)。围绕“企业是什么,为什么,怎么办”展开,从管理入手,寻找企业的核心本质,强调文化与战略、组织的匹配度,高度重视文化倡导在组织内的落实与执行。这也就是企业文化知与行最根本的区别所在,企业文化咨询公司真正的价值是在于帮助企业解决文化管理,而绝对不是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和塑造。 由此,我们可以看出从企业文化咨询发展,从企业文化建设到企业文化管理,是由知到行的发展阶段。对于其他咨询行业来讲,也具有相同的借鉴作用,也是同样的道理,咨询公司必须知道企业最需要解决问题核心和根源,真正做到“知行合一”,成为企业的帮手和助手,共同推进企业持续稳健发展,只有这样咨询业才能真正实现与企业的共赢。 本文摘自中国企业管理咨询委员会网站专题研究栏目 |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cymzx.cn/te_solution_b/2009-08-26/830.chtml |